近一年多來,迅速走紅和崛起的 RPA 行業風光無兩。麥肯錫報告顯示,全球 60% 的職業至少有 30% 的工作可以被完全自動化。RPA 的發展大勢已不可逆轉。企業應該如何抓住部署 RPA 的窗口期?RPA 在落地過程中該如何突破技術和領域壁壘?
轉眼間,已到2020年底,各個行業都在逐漸復蘇中。在眾多受疫情打擊的行業中,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少數逆勢火熱的領域之一。
據研究預測,到2024年全球RPA的市場規模只有50億美元。雖然規模不大,可這份報告卻顯示,RPA在未來幾年將有驚人的61.3%的年復合增長率,亞太地區的市場增速更將在2021年達到181%。如此增速足以讓RAP成為風口,而RPA在未來迅猛發展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兩個:
第一,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人口紅利衰竭,讓RPA有了用武之地。 只有當人力成本逐年攀升,市場愈發寒冷之時,企業才愿意選用高效的系統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當前RPA的火熱,離不開相關AI技術的成熟和落地。
早在當前RPA熱潮出現以前,國內就存在很多老牌RPA廠商 。只是傳統RPA不具備成熟的AI能力,很難完成紙質文檔識別、票據識別、復雜表格等需要光學識別、語音理解的工作,能夠應用的范圍比較有限。
當RPA與AI開始結合以后,傳統RPA就像是有了眼睛和大腦。我們可以想象,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不成熟,一個圖片驗證碼識別就能難倒傳統RPA。如果沒有NLP(自然語言處理),傳統RPA根本沒法分析資料上的語義內容。
有業內人士表示:“RPA如同人的雙手,自動化執行企業工作流程中‘大量重復’和‘規則明確’的工作任務。但如果只有雙手還不夠,我們需要有一雙能看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才能把任務處理的更好。”隨著未來全球人口紅利的進一步消退和AI技術的進一步成熟,RPA的用武之地將更為寬廣。
雖然RPA非常火熱,仍有不少人對 RPA 這項技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存在一些誤讀。
誤讀一:有觀點認為 RPA 并不是一項新的技術,是“舊瓶裝新酒”。 這存在概念混淆,RPA 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由多項技術集成在一起的產品,其所包含的一些技術可能已發展了很長時間,但組合后的 RPA 技術并不老。實際上,PRA 概念興起以及產品在行業大規模應用都在 2010 年以后,因此,RPA 是一個新的技術產品。
誤讀二:RPA 門檻不高。 RPA 的進入門檻有些“寬進嚴出”,表面看起來似乎不難,通過編寫一段自動化腳本就可以很快實現桌面簡單自動化,很多廠商都能自己搭建起一套簡單的 Demo 來,但要打造一套簡單易用、穩定兼容、安全可靠、跨平臺適應能力高,且切實解決不同場景問題的企業級 RPA 產品非常難,具有非常高的技術門檻。
這些也是當下 RPA 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難題。
面向不同行業,RPA 的流程亦不同,企業要針對自己的需求、流程來設計和定義 RPA 產品,幾乎所有 RPA 產品都有一個流程編輯器,以設置任務流程的邏輯。所謂“簡單易用”是指,這套流程邏輯能否做到簡單、易用、易學習、學習成本低、編輯效率高,且已編出的流程易恢復,實現這些都不容易。
大部分 RPA 產品是面向 TO B 端的,兼容性和穩定性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企業內部的網絡環境千差萬別,一個好的 RPA 機器人應當識別和兼容企業不同的信息化系統,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還要保持穩定的工作狀態。
目前 RPA 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做到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PA 機器人確實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工作,但機器人畢竟不如人類靈活,如果 RPA 機器人哪天突然不工作了,客戶又沒有任何預案,只能等待廠商前來服務的時候,停工停產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象。RPA 所應用的財務、運營等領域,接觸的都是客戶的關鍵數據,哪怕數據對外泄露一點兒,也會造成莫大的損失,更不用說損毀數據了。
不是所有業務都要進行 RPA 改造,對于業務較成熟、系統好支撐的、業務流程完善、信息化完成度高的業務線可優先部署。 企業一般會先在財務部門試點,再擴展向其他業務線。
RPA 廠商通常會為客戶提供一套標準化的企業級 RPA 產品,企業在部署時,只需改動相應參數配置即可,有的廠商也會根據企業的差異化需求進行定制。但是針對單一客戶的定制化需求如果不能沉淀到標準產品中去,這樣的定制沒有太大意義。定制化需要設置邊界,不能一味滿足客戶的所有定制化需求,否則會拖累廠商在研發上的精力。
RPA能否順利實施,絕非想象中那么簡單。現階段,RPA 項目部署后還存在失敗率高的缺點。德勤曾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在使用 RPA 的 400 家公司中,30% 到 50% 的 RPA 項目在一開始便失敗了, 63% 的 RPA 項目沒有按時交付。
在產品因素之外,RPA 項目 的 失敗主要與企業最初信息化建設、自動化流程需求沒有厘清,IT 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足等因素有關。 此外,機器人如何與業務人員協同、機器人異常機制設計等等也會影響機器人的交付。在技術方面,魯棒性是 RPA 部署過程中出現的主要挑戰,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設備、基礎設施等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預測的風險因素。若想整體上提高 RPA 項目交付的成功率,可以在適應機器人與現有信息系統的結合,RPA 如何操作現有信息系統、如何與現有業務人員做配合做好全方位預案。
例如:員工接受不了RPA,業務人員不配合。
作為一項創新技術,RPA的實施與應用可能會引起部分員工的焦慮與疑問。因此,弄清這項技術對員工工作角色的影響非常重要。不少公司通常會將大量重復的簡單工作交給實習生或是計算機能力較弱的老員工處理。一些業務人員可能擔心飯碗不保,或者力不從心,往往不太配合。如此一來,RPA項目就很難推進。
那么,怎么和員工解釋比較好呢?相關負責人可以換種說法,比如“實施RPA是為了改善業務流程,給大家減負”,讓員工意識到RPA是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而并非要取代他們。這樣,員工或許能更樂意接受RPA。
例如:所有投資回報率(ROI)高的業務流程中都實施RPA。
為了推進工作方式改革,某公司曾試著在所有投資回報率高的業務流程中都導入RPA。遺憾的是,半年之后,項目還是沒有出成果,不僅耽誤了業務進度,工作方式改革也停滯了。有時RPA還需對接外部系統,遇到異常情況不好控制。大范圍部署RPA時,由于硬件設備、運行環境和操作系統等差異,都可能導致流程操作出現問題,且問題排查難度大、成本高。
那么,可以先從一些較小的業務流程著手,等管理者和業務人員有意識后再逐步推廣。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成果顯而易見,實施過程也順利許多。
例如:在沒有充分驗證的情況下,應用了不適合的RPA產品。
公司內部要通過部署RPA的提案或申請,就必須討論成功案例。然而,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不同,部署環境不同,工作上的需求也不同。如果不考慮自身環境,盲目參照成功案例選擇RPA產品,就有可能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各種阻力,導致項目難以推進。
那么,應該根據公司規模、自身需求和經驗狀況,在考察自身業務流程、預算等基礎上,選擇適合公司RPA產品。
3、UIbBot:RPA實施成功的秘訣,研究別人如何失敗
特別聲明:
文章來源于:CIO發展中心(cio-ileader)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i6jMC_ij4mOU3WzfHxdTQ
RPA中國推薦閱讀,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繼續閱讀: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對于突然爆火的“RPA”,CIO需要盡早知道的3點實施經驗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