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記者問AWS的云布道師Ian MassingHam關于中臺問題時,現場的翻譯專家縱然是英語十八級也茫然四顧不知怎么翻譯“中臺”,經過一番解釋后Ian若有所悟,隨即表示AWS更關注按照用戶需求來做方案。
2019年11月15日,筆者在Gartner的PPT里看到了中臺的英文翻譯,叫做“Middle Platform”,我想,如果下次再跟外國人介紹中臺的時候,不妨統一把中臺翻譯成“Middle Platform”,介紹具體含義的時候,可以參考Gartner對中臺的理解,即“Packaged Business Capability”封裝的業務能力。畢竟,這是為數不多的誕生自中國的技術和理念。
“中臺”是一個源自中國的概念,具體點說是源自阿里巴巴的電商系統架構經驗,但以AWS為代表的國際云巨頭對此卻一無所知,可見國外的技術語言體系里根本沒有中臺,而Gartner在介紹中臺的過程中,也著重強調是阿里巴巴自己提出的概念。
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沈哲怡(Sandy Shen)
近日,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沈哲怡(Sandy Shen)介紹了Gartner的MASA(Mesh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網格應用和服務架構)企業應用架構方法論。作為企業應用架構的指導思想,乍看之下,MASA與中臺有幾分類似,都是上中下三層,但事實上,兩者有很大不同。
阿里的中臺是源自在電商建設中的經驗。中臺一方面要對接企業內部的ERP、CRM之類的系統,一方面還提供各種外部系統的管理服務,包括產品管理、庫存管理、支付系統、訂單系統、客服系統和物流系統,最后服務于前端。
與中臺不同,Gartner MASA架構的提出是在與國內外許多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的供應商以及企業用戶的長期溝通中總結而成。
MASA架構認為企業只有前端和后端,企業的營銷管理系統(Marketing)、商務系統(Commerce)、銷售管理系統(Sales)、數字資產管理系統(DAM)等等都屬于企業的后端,除此之外,所有直面客戶的端都是前端。
看起來挺像的,為什么Gartner說兩者不一樣呢?
中臺是一層包含一定業務能力的應用平臺。而MASA則涵蓋了前端的用戶體驗、后端的業務能力,以及系統連接的方式。
在Gartner看來,前端要具備Multiexperience(多樣化用戶體驗)。在觸達客戶的時候,能為在不同的場景里的不同的角色提供不一樣的使用體驗;即使是同一個用戶在不同的終端上,也需要不一樣的設計。總之,就是能以各種形式將資源拼接起來提供服務。
而在后端,Gartner強調要用不同的粒度來組織后端服務。所謂不同粒度是指,企業存在的大型單體應用(比如ERP/CRM)的功能塊之間緊密相連,對外輸出能力的接口有限,往往屬于大顆粒度應用(Macroservices)。微服務(Microservices)則是在很多細分功能有相對獨立模塊并且每個模塊都有對外接口。介于兩者之間的則叫小服務(Miniservices)。
中臺更強調微服務的能力,只有微服務一種服務精細度,而Gartner的MASA架構認為企業內應共存各種不同精細度的應用。Gartner認為,企業既需要精細度高、敏捷靈活度高的應用,也需要大型應用。企業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所有應用都要分解到微服務。中臺并沒有涉及前端用戶體驗和系統連接方式的能力。
Gartner MASA中的API解析層給整個架構帶來了靈活性。一方面解析層讓前端和后端解耦,連接了前后端,讓不同的API、傳輸協議、數據格式等相互轉換,使得前后端相對獨立有、能靈活調用所需的服務。另一方面,它也是企業對實施應用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對平臺的安全性、用戶身份認證、流量監控、負載平衡、盈利模式等都可以通過API解析層來管理。
雖然中臺是一種比較具體的解決方案,MASA是企業架構的方法論,但他們所追求的目的一致:讓企業通過應用架構的改造獲得更大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Gartner的MASA架構要發揮作用必須依靠API解析層,但僅僅有解析層還不夠,仍需要一個綜合的API管理平臺來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API用戶,比如內部和外部開發人員以及合作伙伴,為不同人群提供API服務。該平臺還需要引入產品管理的理念,根據業務需求制定API的開發路線圖。企業還需要為API建立商城,讓各種API用戶都能方便地找到所需的API。
Gartner不認可中臺廠商把所有已有數據復制一份、統一管理的做法,認為這會引出數據管理和數據治理方面的問題。Gartner更建議企業掌握更為宏觀的數據管理戰略,根據需求去決定哪些數據需要同步、哪些數據需要放到集中的數據庫里。
中臺側重具體的方法技術和方案,而Gartner的MASA架構是方法論。一定程度上,中臺的落地可以幫助企業的傳統應用開放接口,有利于朝著MASA的目標架構演進,兩者并不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互有重合,前期采用了中臺的方案也不影響后期朝著MASA的方向發展。
沈哲怡表示,MASA是Gartner給企業的方法論,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方向,可以針對現有架構逐漸進行調整。例如,缺少前端用戶體驗設計的架構可以在MASA的指導下不斷朝著多用戶體驗的方向迭代發展。此外,缺少多種粒度的服務設計也可以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沈哲怡還指出,MASA只是一個終極目標,能否實現目標的關鍵在于企業能根據自身業務需求來規劃好面向未來發展的架構體系,同時引入產品管理的理念來管理好各種產品,而不輕易被第三方廠商所左右。
MASA是Gartner的《2017年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中的一個趨勢,它總結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MASA所說的mesh是一個多維模型程序。在這個模型下,一群應用程序和服務之間既相互連接,也經常調用其他的應用程序能力來創建自身功能。通過API向外部開放該功能,MASA的愿景是讓企業中的員工、業務流程、服務、內容和設備之間實現豐富、流暢和動態的連接。
沈哲怡最后表示,MASA在國外的企業中接受度頗高;而在中國,數字化成熟度較低,MASA對于很多企業而言還是比較新的理念,需要一段時間去理解消化而后付諸實施。但總體而言,MASA的方法論適用國內外任何企業,但數字化成熟度低的企業執行相對吃力,通常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咨詢公司或外包開發商。(來源:DOIT傳媒)
特別聲明:
文章來源:云體驗師頭條號
原文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76388144112730163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from=groupmessage×tamp=1574930372&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1911281639310100260770710E0561C8&group_id=6763881441127301639&pbid=6729870017149781518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Gartner給了中臺一個英文翻譯,但更有自己的方法論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