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岷峰:將金融科技鉗入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全流程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頂部

      作者:陸岷峰

      摘要:依據供應鏈過程的內在信用邏輯而衍生出來的供應鏈金融,既是金融機構拓展的新的金融品種,更是支持供應鏈各個環節企業的有效路徑。供應鏈金融具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和運營方式,因而其產品既具有一般金融產品的風險特征,更有其個性化的風險內涵。防范化解供應鏈金融風險,除了要運用一般的風險管理手段,更要積極引用區塊鏈、大數據為主體內容的金融科技來管理,通過金融科技可以有效的治理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病灶,以技術的手段提升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能力。 

      一、引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均可表述為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上下游關系,服務與被服務關系,從一對一的角度來講就已構成了一個封閉的供應鏈,但現實經濟生活中,供應鏈是不封閉的,而是開放式的,即按照供給的資金、信息或物質可以無限止的延伸與拉長或拓展,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中的一切經濟活動,如果僅僅從供需角度的來表述,均可抽象供應鏈的關系。 

      金融意義上的供應鏈是具有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它是指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組織之間產生的一種供需關系,其鏈條長而復雜。供應鏈金融是指根據供應鏈中各經濟要素,根據其融資需求,由金融機構給予的票據融資、倉單質押、保理等業務的總稱,當然也包括了結算等相關業務,但這主要是單指為經濟組織提供的融資服務。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對于推動供應鏈上的企業擴大交易規模、提升交易效益、解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優化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拓展收入渠道也有十分重要的幫助,社會價值遠遠大于其存在的經濟價值。但是供應鏈金融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由于是基于供應鏈中的信用邏輯進行資金支持,其風險相比較要高得多。在整個社會資金仍處于賣方市場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往往會選擇風險權數較小的一些抵押類貸款的項目,供應鏈金融的高風險性會反制供應鏈的發展。因此,科學有效的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體制、機制對于運用推動供應鏈的成長與發展十分必要。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一直是國內外金融機構研究與探索的管理重點,積累了很多的經驗與方法,但是,面對復雜性在加強、鏈長在無限拉長、鏈接點在無限增多,單憑傳統的管理手段及經驗是無法應對供應鏈金融中的若干風險的,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不僅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且應用場景也已經基本具備,積極引用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運用,著力解決供應鏈金融中風險識別、預警等難題,提升供應鏈金融管理水平、以金融促供應鏈企業的發展十分必要與可行。 

      二、文獻綜述 

      (一)供應鏈、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研究 

      趙晨陽,張玲玲(2019)結合國外關于供應鏈金融研究成果,認為供應鏈金融最初的表現形式實際上是票據貼現,后來變遷為貿易融資形式,在物流金融時是發展的高峰期。國外的供應鏈金融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先后順序分別是:以存貨質押為主的起步階段,以存貨質押為主、就付賬款為的發展階段,以物流為主,金融為輔的繁榮階段。國內的供應鏈金融較國外大約遲一個世紀,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為合作集資為主要特征的起步階段、以存貨質押為主的發展階段,以金融科技+金融的蓬勃發展階段。[1]  宋華,楊璇.(2018)在分析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時主要從內外部兩個角度來分析,從外部引發的風險原因主要由于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產業政策的調整,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以及不可抗的自然因素等;從內部引發的風險原因主要有由于供應鏈中的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惡意欺詐、經營失敗等[2] 

      趙晨陽,張玲玲(2019)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以鏈上各主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對有持續經濟往來的鏈上參與者的整合,通過中介機構來監督并控制貨物權,使得資金進行鏈上流動,并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及時清理不適當者,使得成本和風險可控可接受的一種融資模式。[1] 

      陸岷峰 ,徐陽洋(2019)認為供應鏈中的金融風險主要是供應鏈上交易主體間進行的虛假貿易,面臨經營真實性帶來的風險;由于交易主體進行財務造假或操作失誤形成的操作性風險和道德風險;此外,還有供應鏈鏈條過長可能引發的人力成本過高的風險等等。[3] 

      單文濤、王永青.(2018)在分析供應鏈金融風險時,認為供應鏈金融風險最主要有核心企業由于經營出問題引發的鏈條風險和供需企業雙方共同合謀簽訂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合同欺詐風險,至于形成的原因也歸納出兩條,一條是一條是法律不規范、不完備,一是社會信用體系缺失。[4]  倪風華(2018)認為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主要有貸前調查可能會存在欺詐風險,主要表現為人為因素,調查不全面、科學;還表現為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合約設計上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為供應鏈上主體多,交易形式不斷創新,合約很難窮盡所有的可能性,這就為合約存在的風險留下隱患。[5] 

      (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 

      單文濤、王永青(2018)認為在應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策略上,首先要創造強化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環境,其次要打通商業銀行的信息與政府各部門信息通道,第三要優化商業銀行供應鏈業押中的各項流程,同時要加強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規范化及監督管理,甚至將這方面人才的培養也作為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來抓。[4]  宋華,楊璇.(2018)認為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可以分別從網絡和業務結構、交易與管理流程、聲譽資產和信息治理三個維度進行深入開展,同時要整合供應鏈金融架構,在具體措施上建議要加強供應鏈網絡的搭建,主動管理并協調好供應鏈上企業的交易行為與活動,同時要將信息治理能力提到議事日程上來。[2]  陸岷峰 ,徐陽洋(2019)認為金融科技中的區塊鏈與供應鏈天生耦合,能有效地治理供應鏈中的各種風險,比如區塊鏈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性的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儲結構特征,并通過海量數據的如實記錄以及不可篡改功效,又可以有效地防范供應鏈金融中的信息造假;區塊鏈技術可追溯性以及智能合約又可以提高供應鏈業務中的效率;區塊鏈共識機制以及智能合約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供應鏈交易活動的業務成本。[3]  杜競欣(2019)認為物聯網作為一種集資金、信息、物流合一的先進技術手段,可以對供應鏈金融所產生的風險進行有效整合與監控,可以減少金融機構與供應鏈上企業的信息不對稱而引發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同時,有利于擴大金融機構對供應鏈上企業的授信能力,從金融機構來講又可擴大業務范圍,開發出更多的新的金融產品。[6] 

      (三)金融科技與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 

      倪風華(2018)認為運用大數據進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對準入的供應鏈企業要進行高門檻的準入制度,對企業的各類信息要通過大數據進行嚴格的審核;要在貸前、貸中、貸后都要構建預警指標與系統計;對于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銀企之間要有規范的合約,明確的責任與法律邊界;對于參與的各方要強制信息的收錄與處理。[5]  杜競欣(2019)認為通過物聯網可以有效的控制好供應鏈金融中的有關風險,在具體措施上,他主張構建“物聯網+銀行”的融合創新體制與機制,通過物聯網中的傳感器等技術手段的運用,提升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的技術水平,對于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流程實行數據化控制,同時,通過標準化、流程化等提高風險管理工作水平。[6]  陸岷峰 ,徐陽洋(2019)認為通過區塊鏈技術在解決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方面的具體建議包括:不能單一地運用一種金融科技手段,而要將多種金融科技手段進行混合使用,發揮各自的優勢;政府及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共同研發新的產品與手段;積極引導商業銀行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的系統進行銜接,促其融合;加大金融科技產品的研發政策力度,加大國際上一流的金融科技人才的引進,提升國內金融科技隊伍人才的總體素質水平。[3] 

      上述研究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構建了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基本理論基礎,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及管理方法與模式也進行深入的探索,就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運用已有所涉及,應當說對于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強化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現有研究的不足在于沒有將金融科技在防范化解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工作中放到應有的高度,對“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融合方法與方式研究不多,尚未充分揭示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難度與難點。[7]  正因為如此,有必要對物聯網金融風險的特點進行精準挖掘與描述,研究結果表明,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的難點恰恰是金融科技發揮作用最有效的場景,本著強化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目標要求,構建“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新模式,正是本文對當前供應鏈金融研究的創新貢獻。 

      三、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運用 

      (一)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運營模式 

      供應鏈是指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的一種關系,他由若干個節點構成,具有復雜性、延伸性、關聯性等特點,與供應鏈相對應的金融服務則是供應鏈金融。傳統體制下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有三種運營模式,一種是應收賬款融資,即下游企業以對上游企業的應收賬款為押物向銀行申請融資的一種行為,前提是供需雙方的合同是真實、可靠的;一種是保兌倉融資,即賣方向金融機構承諾對擬出售產品回購的前提下,買方以倉單作為押物向銀行申請融資的一種行為;第三種是動產質押融資,即融資企業以動產為押物,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管,向銀行融資的一種行為。[8]  這種三種融資模式均有特定的規定條件與前提,隨著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粘合度的提升,供應鏈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供應鏈金融也產生的旺盛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供應鏈金融規模將達到20萬億,兩者的發展,這將實現貿易經濟與金融業的共同繁榮。 

      (二)供應鏈金融風險特征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具有一般金融產品的共有風險,諸如利率、道德、信用、操作風險等等,但由于供應鏈其服務的對象及方式的不同,又與一般金融產品的風險有所差別,即使是同一種風險又表現得更加典型或非典型性[9]  。 

      1、履約保證風險。供應鏈融資是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為背書,對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的一種金融服務,同其他信貸產品相比,一般是以核心企業票據為擔保措施,是一種信用邏輯的融資行為,顯然,這與強抵押等信貸產品相比風險顯然要大得多,在當前商業銀行無擔保的金融產品中主要是消費金融產品,其設計原理是以高利率、高收益來覆蓋風險的,而供應鏈金融由于有核心企業信用背書,其利率相對較低,從信用風險角度來講,供應鏈金融實質是以企業的商業信用來對換金融機構的銀行信用。顯然這兩種信用的含金量是不可能相同的。同時,票據還面臨交易的真實性、票面的真實性等風險。 

      2、核心企業的風險。供應鏈金融是以核心企業有能力承擔其供應鏈上由其所衍生出的信用規模,而這個假設往往不確定因素很多,在市場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外經濟面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核心企業也不會大而不倒,從市場情況來看,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型國有企業均出現較多的市場風險[10]  。由于核心企業的風險,影響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正常運轉,而受核心企業影響的企業,又會影響其上下游企業的正常運行,這樣,層層傳導,造成多個供應鏈及若干企業資金斷裂風險。 

      3、票據欺詐風險。供應鏈是以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互相交換實現的,實現這種交互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是票據,票據既是一種物質形態的等價物表現形式,也是銀行進行融資的依據,換句話說,票據是可以變現的工具,是一種等價物。正是因為票據的特殊功能,驅使了很多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試法,進行瘋狂的票據作假,而這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表現尤甚[11]  。不僅數量多,而且金融巨大。此外,上下游企業間也會互相串通,簽訂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合同,騙取銀行貸款,而這類貸款往往會被當事企業轉貸或投資,這無疑會加大貸款機構的信貸風險。 

      4、約束力差風險。供應鏈上的企業質地有很大差別,而企業間的關系又主要是經濟上的關系,經濟關系的往來主要靠企業家的個人信用品質來作支撐,排除不可控因素外,少數企業經營者出于個人私利往往以違反市場規則為代價,賺取不當得利,而市場對這種行為缺少較強的約束力,以個人信用為鏈接點筑成的鏈條脆弱性較大,又無較強的約束力來改變這種狀況,加大了供應鏈金融的風險[12]  。 

      5、放大拉長風險。通常情況下的金融風險一般表現為項目風險,往往是一事一險、一企一險。但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由于供應鏈是無限拉長,供應線不僅僅是在國內還可能涉及到國外各地,同時,鏈上各個企業要素既可能是其生態鏈上的核心企業,又可能是其他鏈上的承接主體,這種拉長、放大、縱橫交錯的供應鏈一旦發生風險,必然有巨大的放大效應,其影響面可能是系統性的。 

      6、管理能力風險。一般的項目風險管理對于管理者來講,憑經驗及一定的數據量是可以應對的,但是在供應鏈上要想在短時間對極其復雜的經濟信息、經濟關系搞準確,往往是比較困難的,由于供應鏈上涉及的企業數量多、行業廣、關系盤根錯節,這就要求金融風險管理者既要有綜合的經濟素質,也要有極準的風險判斷能力,同時還要有高效的運作水平,而對于大多數信貸人員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能力上的距離[13]  。 

      7、道德違規風險。基于供應鏈金融的復雜性,加上對供應鏈風險管理手段仍局限于人的主觀判斷層面上,因此,供應鏈金融業務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員的觀點與態度,這就給流程上的有關人員以尋租的可能性;[14]  又由于供應鏈管理流程很長,而可控的部分往往是階段性的,這又給犯罪分子留下作案空間,因此,供應鏈金融中的道德風險居多。諸多銀行發生的票據大案要案均由于道德行為的偏差引發。 

      (三)金融科技解決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可必要性與可行性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除了要按照一般的風險管理方法外,最主要要根據上述風險特征,明確風險管理目標與重點,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最主要的管理目標:核心企業風險可控,前提是準確計量其風險承擔能力;鏈上票據真實可靠、無欺詐騙;融資企業信息透明、真實;鏈上企業組織所有經濟活動可穿透管理;實物形態可視可控可估可變現;金融機構與融資企業主體工作人員無道德風險;[15]  企業之間信用約定的執行具有約束力;在各個鏈接點間的區鏈間風險互相隔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在傳統體制下解決實現這些目標是難上加難,但是現有的金融科技手段及場景實現這些風險管理目標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1、大數據可以有效地解決對核心企業風險評估。傳統方式下,對企業的風險評估往往是依靠有限的會計報表來進行風險評估,這往往帶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觀點,在大數據背景下的風險評估,一是信息真實可靠;二是信息全面系統;三是信息不僅僅有數量信息,還有諸多質量指標;四是結論更多地依賴模型、機器算法得出的結論可量化,更加精準;五是對企業及行業的愿景可以有個更準確的預測、更大范圍的考量,六是企業的風險預警系統是適時、超前的,風險管理不僅僅在準入,更多的是在全過程管理。可以說,大數據背景下準確計量核心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是完全可能的[16]  。 

      2、區塊鏈可以確保鏈上數據傳輸精準。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夠確保鏈內信息傳輸不失真,由于區塊鏈去中心化,鏈內發生的任何經濟活動,要想作假其成本太高,而且幾乎不可能。[17]  供應鏈上只要發生一筆經濟業務,其經營活動、票據信息均會分別記錄在關聯的主體帳本中,這樣可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中最常見也是最多的票據真實性風險,確保票據流轉真實可靠、無詐騙。 

      3、大數據與區塊鏈可以提升融資企業信息透明、真實;對于公開的經濟活動,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說是無隱私可言,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會留下信息痕跡。大數據一方面可以將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通過多元的數據源的融合、清洗、整理,可以勾畫出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圖譜,另一方面,可以將復雜的經濟活動完全用數據語言來表述出來,便于管理者通過機器等工作對鏈上企業組織所有經濟活動可穿透管理;既解決了信息管理中的不對稱,又解決管理中的技術手段[18]  。 

      4、物聯網將供應鏈上企業的實物形態可視、可控、可估且利于變現;物聯網與互聯網相比,它在互聯網信息流、資金流合一的基礎上,又成功地將物流與資金、信息流合一,通過視頻、傳感、算法等技術,將供應鏈金融的物質基礎完全置于可控之下,有效地實現了物與物、人與物間的互聯互通,通過物聯網的運用,可以將用于質押融的物資物理形態置于遠程視覺之內,有效的防止供應鏈上的不法分子轉移物資等行為的發生,可以持續跟蹤其物質形態的流轉全過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應鏈的融資風險[19]  。 

      5、大數據等運用,可有效地防范工作人員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的產生一是由于決策主觀化,有個人尋租的機會,二是內控體系不嚴密,有空可鉆。在金融科技廣泛運用的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的是否準入已不是一二個人能決定說了算,更多的是數據說了算,加之,數據反腐的作用越來越大,數據對個人的行為約束力也越來越大,頂隨時暴露的風險去作案的少數也在減少,所以,金融科技大幅度提升了供應鏈金融的決策的客觀性,減少尋租的機會,提升技術在道德風險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6、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功能將強化企業之間信用約定的執行力;對于供應鏈上的經濟活動交易,在區塊鏈中的企業可以利用智能合約的功能來增加交易活動的約束力,即在智能合約的運用場景下,企業間的經濟活動只要一方履行了應當履行的責任,系統會根據原先約定,強制另一方直接履約,從而提升社會的信用度[20]  。 

      7、在各個鏈接點間的區鏈間風險互相隔離,不發生或少發生系統性風險;大數據具有最強、最精準的預警系統,可以適時監控各鏈段內的經營活動質態,對于可能出現的交易風險會提前發出警示,便于金融機構提前對風險鏈段進行隔離處置。 

      (四)金融科技在治理供應鏈金融風險中運用路徑 

      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的運用的實質是用技術手段解決風險管理中的難題與痛點。當前,技術與金融關系已經由過去傳統的被使用、支配的機械工具,轉化為有思維、自我學習能力、主動作為的管理工具,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已經由過去單一的自然人轉化為有生命的自然人與無生命的機器人的共同體。針對供應鏈金融管理風險特征,特別是金融科技針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痛點,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運用應當圍繞“以防為主,重在加強風險管理管理”為目標,構建“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新模式,對于苗頭性風險能夠及時化解,有效隔離風險,避免將風險兌現。 

      1、積極打造數字供應鏈。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有效運用,取決于供應鏈所提供的運用場景程度,如何僅僅有銀行業務的科技化,而沒有供應鏈企業的科技化會大大削弱“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效用。為此必須積極打造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提升整體供應鏈數字化水平。一是供應鏈上企業首先要實行數字化管理,構建本企業的系統管理平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進行全流程管理,為供應鏈數字化提供基本條件;二是要以核心企業為龍頭,理清供應鏈脈絡,要將供應鏈中所有參與者的業務完全從線下走到線上;三是要實現鏈上參與企業聯網,參與企業要實行數字、信息共享;四是積極與各金融服務機構做好系統對接,讓服務供應鏈的金融機構與鏈上企業保持信息適時互換;五是要積極推進電票結算,按照監管部門要求,提升電票在整個交易結算中的比例[21] 。 

      2、構建供應鏈金融平臺:商業銀行目前都在積極引進金融科技,一些頭部金融機構已經將金融科技引入了銀行各個業務條線,在各個業務環節中植入科技基因,各銀行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擁有了直銷銀行等若干金融平臺。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重要的公司業務金融,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各家銀行都在深耕這個業務領域,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為強化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一要開發符合本行的風險管理文化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專用平臺,當然,這個平臺的數據要和全行業務系統相融、數字共享;二要將區塊鏈技術鉗入到系統當中,特別是智能合約等;三要盡可能多的接入多元數據,要加強與各大電商平臺的深度合作,擴大平臺的信息擁有及交互量,提升決策的精準度;四要強化預警功能,提早或及時發現供應鏈當中的風險苗頭,便于及早處置各類風險。構建“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智能供應鏈生態圈。總而言之,就是要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全流程都要在平臺上得到全面體現,以技術手段的優越性對供應鏈金融進行穿透式管理,使參與供應鏈的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物流都能在平臺上預以檢測。 

      3、持續擴大可控數據源。現在金融機構已經十分重視大數據在金融管理中的運用,但由于供應鏈金融的特殊性,對數據的要求也就更高。一是要擴大數據源,要引用多元數據,數據量越大,風險識別精準度越高,預警就越提前、越準確;二是注意數據的清洗,要加強對大數據本身的治理,確保數據源的真實、可靠;三是要注意數據的適時性,前置性、關聯性;四是要加強科技在科技中的運用,即大數據本身是一種技術,依賴人的主觀是無法管理的,所以,必須運用技術手段加強數據的管理,使數據成為供應鏈金融管理的有效工作。五是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數據運用,重點放在識別風險上。 

      4、引用區塊鏈原理在票據業務中的運用。區塊鏈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思維,在票據業務的風險防范中,電票的比重已經越來越普遍,加上支付方式多樣化,紙票不僅限定在規定的金額,數量上也在減少。供應鏈金融中的票據往來最主要的是通過區塊鏈場景的營造,讓企業間的經濟活動、交易行業、企業信用、支付行業都能夠在鏈中的參與者面前進行信息的充分披露,且是真實可靠。在此基礎上,又可能通過智能合約的作用,在鏈內完成業務交易和資金交割行為。 

      5、充分利用物聯網工具在供應鏈金融的運用。物聯網金融是指運用物聯網工具所開發與管理的金融業務,它既是風險管理的手段,也是拓展金融業務領域的工具。從拓展供應鏈金融的角度來說,通過物聯網系統可以將鏈上企業的一定價值以上的物質形態可以轉化為信貸資產,因為在傳統的風控體系下,只有固定資產、不動產、特定的流動資產才可能成為信貸資產的抵押物品,而在物聯網背景下,押物的小型化、流動化都成為可能,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沒有固定資產而無法從銀行取得融資。從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角度分析,作為押品獲得供應鏈金融支持的物資均可以在物聯網控制的范圍之內,任何轉移、滅失行為均可在視檢范圍之內。因此,要將物聯網金融的廣泛運用作為支持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抓手。 

      6、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決策中的作用。技術是無情可言,技術強調的是科學與邏輯,技術學習與演算的結果具有相當的客觀性。因此,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中的道德風險,一是要積極構建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各種風險評估模型,提高融資決策的客觀性。一是要對各類供應鏈業務資料進行廣泛收集,窮盡供應鏈各種模式與場景;二是要對供應鏈業務進行抽象、提煉,得出供應鏈的一般模式,三是要對供應鏈風險點與風險源進行深度挖掘,設計各種預警與防范方案,四是要根據各種算法、模型運用到風險管理當中;五要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從而能風險有足夠的估計與應對能力的準備。六是在供應鏈金融準入、風險處置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應用大數據等運行結果,減少人為主觀決策。 

      此外,還要積極發揮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風險處置中的作用,要運用數據信息,查找違約方資金、資產去向,通過平臺及時處理不良資產等。當然,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要提高供應鏈的運行質量,因此,從商業銀行角度來講,除了就鏈的本身防范而防范外,還要積極幫助鏈上參與企業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強化內部管理,優化業務流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打牢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兩者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國內外貿易發展、幫助中小微企業發展脫困的背景下,支持供應鏈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黨和政府多次發文支持供應鏈經濟的發展,而金融的支持首當其沖。 

      供應鏈金融發展程度一定意義上影響著供應鏈經濟發展水平,但是,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商業銀行基于商業性的本質往往會在發展供應鏈金融上持謹慎態度。而防范與化解供應鏈金融風險,依靠傳統的思維與方法已無法適應新時期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要求,因此,引進金融科技,構建“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新模式,既可以有效的控制與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又可以提升供應鏈金融效率,更可以通過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供應鏈經濟的發展。而結合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特點、痛點、難點,將金融科技的手段有效地引用到供應鏈金融中對風險病灶進行治理,這是當代銀行人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趙晨陽,張玲玲.供應鏈金融研究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9(23):37-38. 
      [2]宋華,楊璇.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與系統化管理:一個整合性框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04):119-128.
      [3]陸岷峰,徐陽洋.區塊鏈技術在普惠金融風險控制中的運用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08):10-16. 
      [4]單文濤、王永青.供應鏈金融風險及商業銀行對策[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69-71. 
      [5]倪風華.大數據視角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探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08):08-09. 
      [6]杜競欣.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J].現代物流與采購,2019(24):32-33. 
      [7]陸岷峰,周軍煜.中國銀行業七十年發展足跡回顧及未來趨勢研判[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05-19. 
      [8].陸岷峰、徐博歡.互聯網金融倫理秩序研究 [J].武漢金融2019 年 (05):74-76 
      [9]陸岷峰,徐博歡.逆全球化影響下人民幣國際化不確定因素與成長之路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1):76-84. 
      [10] 陸岷峰,徐陽洋.大數據背景下政府宏觀調控方式優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01):37-43. 
      [11]陸岷峰,由實體經濟發展難點探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2020(01):01-07.
      [12]陸岷峰,徐陽洋.關于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04):32-41. 
      [13]楊亮等.我國經濟金融化的形成邏輯、風險問題與治理路徑[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74-83. 
      [14]陸岷峰,徐陽洋.構建商業銀行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基礎[J].濟南大學學報,2019(2):137-145. 
      [15]周軍煜等.數字化小微金融發展的戰略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2019(02):127-134. 
      [16]]周軍煜等.金融科技嵌入商業銀行生態系統的戰略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7]徐博歡等.基于風險防范視角推進民營經濟更健康發展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03):01-06. 
      [18]徐博歡等.金融劣根性的內涵、表現及治理對策[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0-16 
      [19]陸岷峰、徐博歡.關于資金逐利性與資金調控方式的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9年(03):11-18
      [20]汪祖剛等.數字小微金融的優越性與發展策略研究[J].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2019年(01):03-10 
      [21].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基本矛盾圖譜與解決路徑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年(08):01-07

      引用原文,請上《中國知網》下載《 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的運用研究》一稿。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陸岷峰:將金融科技鉗入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全流程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西乡县| 健康| 烟台市| 格尔木市| 东阿县| 鲜城| 东安县| 沽源县| 化州市| 蓬溪县| 宣化县| 乐清市| 南城县| 太湖县| 绍兴市| 黔南| 通化县| 海淀区| 镇原县| 汉川市| 博罗县| 萝北县| 潞城市| 永清县| 登封市| 静安区| 棋牌| 宿松县| 武功县| 桦甸市| 治县。| 湟中县| 英德市| 柞水县| 五家渠市| 龙南县| 许昌市| 开阳县| 蒲城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