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涂堯
封面圖 | pixabay
圍繞著“普”、“惠”兩大最基本的國民保障需求,雖然衍生出“水滴籌”、“相互寶”這類網絡互助產品,但社會 醫保依然是我國人民手中的“救命稻草”,根據 國家醫保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參加全國基本醫療保險135407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13億人的醫保大山難免會出現一些管理或審批上的漏洞。
一、雖然醫院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大部分醫院的費用報銷系統還未能解決報銷單據的信息識別和檢索的問題;二、醫療機構存在用藥收費不合理現象,造成醫療資源不能合理應用;三、參保人非法獲取醫療保險基金事件時有發生,例如幾個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殺妻騙保案”等等…… 而針對醫保的系列問題, AI+ RPA技術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
>> RPA 技術源于屏幕抓取、工作流自動化、按鍵精靈等技術。以按鍵精靈為例,通過制作相關腳本,可以讓按鍵精靈代替雙手,自動執行一系列鼠標鍵盤操作,可實現定時自動打開網頁鏈接、進行文獻檢索、收集信息資料等重復操作。RPA 技術在上述技術的基礎上進化出了一些新的技術特征,比如不依賴于特定的應用程序或編程語言、不需要對已有系統進行改造、大量使用 OCR(光學符號識別)智能技術等,能夠有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提升業務效能。
在財務領域,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以下簡稱“RPA”)技術能夠有效地把控財務內控風險、數據資產效率及財務分析決策能力。將RPA配置在醫療費用審核系統, 可以操作OCR掃描識別技術對電子發票報銷進行掃描錄入,針對發票信用展開評級,發票在財務共享中心(以下簡稱“FSSC”)審核處自動識別,提取關鍵信息后會自動導入 ERP系統。 FSSC稽核會對發票進行驗真,再通過FSSC資金結算處處理資金的收付,模擬人工操作,實現報銷流程的自動化。
由于隱私保護和監管限制,醫院之間數據不能互聯共享, RPA技術 能夠 輕松打通多源異構數據系統的限制 ,消除 數據孤島現象。 在醫保環節中,RPA通過部署在政府數據共享平臺和“一站式”醫保結算服務平臺進行信息的整合處理,強化醫保管理、醫療服務、 藥品采購等數據共享應用。 整合 醫保待遇支付核心系統和醫師庫、 藥品采購、電子支付等外圍系統數據,完善費用與行為、過程和結果的大數據關聯審查。 借助大數據檢測、 預警、分析的網絡連接形態,從信息整合到數據共享, 實現定點醫院和藥店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使醫院 內部醫保管理工作和就診流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 BP神經網絡是所有神經網絡的基本形態,可以理解為和SVM、邏輯回歸等一類的技術。具有任意復雜的模式分類能力和優良的多維函數映射能力,解決了簡單感知器不能解決的異或(Exclusive OR,XOR)問題。從結構上講,BP網絡具有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從本質上講,BP算法就是以網絡誤差平方為目標函數、采用梯度下降法來計算目標函數的最小值。
圖片來自Test Functions - HeuristicLab
據報道,截至201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人,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正在面臨巨大的養老負擔。 結合目前老齡化的形勢以結余醫保基金天數作為醫保基金風險大小的依據,利用BP神經網絡方法預測未來幾年的醫保基金收支情況,建立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風險預警機制來管控醫保費用報銷系統。
若醫保賬戶余額不足或者累計過多,可將高額藥品納入醫療保險報銷機制,采取適度提高報銷比例等方案進行數據模擬仿真,從而對 高額藥品專項基金費用率和醫療保險基金報銷比例等相關指標進行調整,保證未來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維持在正常的基礎上。 引入該風險預警系統后,政府可以鼓勵基金管理和 保險公司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 這樣能夠有效控制醫療機構過度收費以及醫用資源浪費情況的發生。
在中國,醫保信息系統覆蓋城鄉13億參保群眾、上百萬家定點醫藥機構的,依托大數據技術的醫保智能監控系統也被廣泛應用于醫保監管領域,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通過醫保數據信息系統會根據患者社保卡內的個人信息與醫生錄入的診 療信息來生成各種數據項,如:就診時間、就診醫院、就診醫生、登記病種、藥品種類數量、消費金額等推算出的看病頻率等;然后根據異常醫保消費的行為特征從中選擇社保卡號、結算流水號、結算時間、就診號、藥品編碼、用藥天數、醫院機構代碼、醫生編碼和醫保結算金額作為異常醫保消費檢測模型的特征項。
從以上數據分析是否存在醫保欺詐行為,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管控,技術人員可以對疑似欺詐病例進行過濾和篩選,建立一套互聯網醫保征信系統, 對個體進行追蹤,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管控。不僅能夠促進醫保費用審核的進度,還能保證醫保基金的安全性。
RPA在不同系統間的數據自動化提取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機器人的業務處理效率比人工普遍快3-15倍,可以滿足特殊業務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高效性要求。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待命作業,替代人工在晚上等非繁忙階段執行業務處理。RPA作為一種低代碼、易實施、回報快的工具,不僅可完成結構性數據的處理,如企業ERP軟件、醫療HIS數據庫等,結合AI技術后,可在非結構性數據下挖掘更多實施自動化的機會點,從而快速推動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落地。
特別聲明:
文章來源于:章魚數字員工(aiindeed_bot)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h7W-YTc9hrm-6w9wVbW7FA
RPA中國推薦閱讀,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繼續閱讀:流程自動化 RPA AI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淺談AI+RPA技術在社會醫療保險系統里的應用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