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金融、財務到制造,重點行業場景都出現了“數字員工”的身影。它本質上是一種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將大量人力從枯燥、重復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投入到更有創造性的工作中去。
黃維忠是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惠明供電所員工,每個工作日他都需要將一份“低壓電表數據采集失敗清單日報表”打印好交給電表運維人員。
“以前統計加核對這份清單需要花我半個多小時。不過現在單位來了位‘新同事’,在我上班之前就能幫我核對好清單,省時省力,從不出錯還不問我要報酬。”黃維忠說。
你或許能猜到,黃維忠口中的“新同事”不是真人,但它也不是服務機器人或工業機器人,它的真實面目是基于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的“數字員工”。
這些看不見的“新同事”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以“模擬人”的方式完成日常業務操作,正將越來越多的人從枯燥、重復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分出更多精力來處理有價值的工作。
金融、財務到人力資源、制造,“數字員工”近年來快速滲入千行萬業,也引發了創業者和資本的密集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該領域的融資項目達9起,累計金額達數十億人民幣,其中有單筆金額高達1億美元的“影刀RPA”的C輪融資。
“數字員工”大潮浩浩湯湯。它不只是一場生產力的重塑,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
01
發展現狀
國內外廠商紛紛入局
雖然目前尚未有組織對“數字員工”作出統一的概念界定,但業內普遍認為,“數字員工”是以RPA技術為核心,融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集成于實體設備,與企業內其他自然人員工合作,并承擔某一具體業務的軟件服務。
討論“數字員工”,其實是在討論背后的核心技術RPA。它的出現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微軟發布Excel 5.0中 Macroinstruction(宏指令)功能。由于可以模擬人類在計算機等數字化設備中的操作,因而在應對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場景方面,RPA展現出強大的應用優勢。
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早有布局。阿里很早就有自己的RPA產品,為客服們常用的自動化消息群發工具。后來內部和外部的類似需求越來越高頻,于是阿里技術團隊將其打造成一個“智能軟件機器人”,以便讓更多常用功能實現自動化。阿里之后,國內大廠如華為云、蘇寧云、平安云等云平臺,用友、金蝶等傳統IT廠商,以及一大批創業公司紛紛布局RPA市場。
事實上,RPA也是近兩年全球企業服務領域中一條極熱門的賽道。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2021年RPA魔力象限》,RPA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細分軟件市場。
RPA賽道的大火,一方面是時代所需。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在全球范圍開展得如火如荼,利用技術手段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切中大型企業痛點需求。德勤RPA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一家收入在200億美元且擁有5萬名員工的財富1000強公司,其中20%的工作流可以用RPA自動化操作完成,那么每年就可帶來超過3000萬美元的利潤。可以預見,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不斷深化,RPA以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低效率的勞動力付出將是必然。
另一方面,去年4月,國外RPA頭部廠商UiPath在紐交所上市,當日股價飆升23%,交易總價值超過13.3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軟件公司IPO之一,一時讓RPA賽道風頭無兩。
在企業端強勁的數字化需求和海外資本市場驗證的高估值推動下,這個原本低調的賽道,在國內也頻頻受到資本青睞。據統計,2021年全年國內共計15家廠商19起融資,總額破34億,估值近230億,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81.8億元。到2025年,全球RPA市場規模將達到225億美元。
“數字員工”在RPA廠商的孵化下方興未艾,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各種場景。由于“數字員工”更適用于操作繁復和標準化高的工作以及勞動密集型和信息系統發達的企業,因此在金融、財務、制造等領域優勢突出。
02
金融、財務、制造行業應用
I 金融領域
知名銀行率先引入
金融行業整體業務流程化和信息化水平較高,“數字員工”的出現可以滿足其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
艾瑞咨詢對金融機構調研發現,68%的金融機構認可“數字員工”價值并愿意嘗試,其中以銀行居多,而持中立態度和反對態度的分別約占15%和17%,其中多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認為“數字員工”在部分場景中難以落地,主要原因有監管制約和更新滯后等。
目前金融行業是“數字員工”應用最成熟的領域,從國內多家銀行披露的年報來看,“數字員工”在金融業已經隨處可見,成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商銀行2021年報顯示,該行升級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同業率先建成企業級RPA技術平臺,在網點布局選址、系統平臺、自助設備、業務運營等領域廣泛應用大數據、RPA等新技術手段,網點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
建設銀行于2018年底正式啟動企業級RPA能力建設,在去年全面推廣應用,全年累計上線1162項應用場景,累計節省工時271萬小時;加快智能字符識別(ICR)人工智能技術在運營領域的應用,上線外匯業務審核等11個應用場景,累計節省工時95萬小時。
招商銀行是國內首批引入“數字員工”的商業銀行,去年其自主研發的海螺RPA平臺,已經實現對國外成熟產品的全面替代,累計開發2000個場景應用,覆蓋總分行及子公司日常辦公、外匯業務、代發業務、假幣識別等多個業務場景。
還有興業銀行,該行于2017年探索引進RPA技術,建設了基于RPA技術的金田螺流程機器人平臺。到去年底,RPA流程機器人已上線977條流程,部署機器人超1800個,替代執行業務超4500萬筆,節省工時超55萬小時。
I 財務領域
7×24小時無人值守,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極大地賦能了“數字員工”,使其不僅能夠進行系統登錄、數據獲取、報表加工和郵件發送等工作,還可以利用智能化技術進行票據比對、合同審計和可視化分析等工作。因此,財務領域可謂“數字員工”的最佳應用場景。
在實踐層面,適合應用財務機器人的業務流程包括賬務處理、發票認證、發票查驗、銀行對賬、費用審核和開具發票等。
2022年4月,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鐵置業通過與百度智能云合作,依托百度OCR文字識別、RPA等一系列智能化技術,打造財務“數字員工”,將中鐵置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大量重復性操作自動化、智能化。
中鐵置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財務“數字員工”負責40個表單RPA流程自動化和24類AI影像單據識別。其中40個表單RPA流程包括全集團所有資金支付流程和39個共享表單的初審,業務場景固定、審核要點統一、標準化附件規范,覆蓋費用、成本、稅費、收入、薪酬、總賬等各類業務,占共享中心近60%的審核工作量。24類AI影像單據識別包括9種通用票據、7種制式單據、2種卡證、1類復雜文檔和4類輔助性模型。
截至目前,中鐵置業共部署20位財務“數字員工”,其中3位負責資金支付,17位負責共享審核,從登錄共享平臺到審核結束的單流程平均處理時長約2分鐘,可實現40個流程7×24小時無人值守狀態的自動運行。
通過該項目,中鐵置業提高了財務審核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還提高了審核風控效果,可做到審核細節過程可追溯、可留痕。
引入財務“數字員工”的遠不止中鐵置業一家。2019年,愛賓國康北京總部的財務共享中心開始部署“數字員工”,消除了人工干預后,“數字員工”可實現接近100%的處理準確率。三一重工以“數字員工”打通CRM系統、返利系統和資金系統后,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相比于人工操作,“數字員工”的處理效率可達到人工的5倍。
I 制造領域
將人員從繁瑣流程中解放出來
我國制造業在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面臨人力成本上升的難題,如何降本提效成為制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數字員工”可以優化生產制造的不同環節。
根據ISG的研究,RPA技術使訂單到現金流程所需資源減少43%,發票處理減少34%,供應商管理減少32%。
在實踐層面,制造業適合應用“數字員工”的環節包括物料清單自動化生成、工廠記錄管理及報告、采購訂單創建與管理、庫存管理、供應商溝通、ERP與MES系統整合、數據遷移與合規管理等。
作為國際大型制造企業下設的子公司,斗山(北京)系統集成有限公司一直以來是自動化的踐行者。為了跟上中國制造業迅速發展的步伐,其先后引進多套IT系統以更好應對市場需求,然而繁瑣的系統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并時常會因需求響應不及時而錯失市場機會。
因此,斗山(北京)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與RPA廠商UiPath合作打造“數字員工”——RPA 機器人。在物料清單(BOM)自動化生成應用中,RPA機器人可以復制人類員工在BOM中所執行的步驟,快速創建和跟蹤變更,幫助企業避免高昂代價的人為錯誤。
此外在制造業中,供應商、客戶和內部員工之間的日常溝通需要大量手動工作,RPA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溝通中的一系列查詢服務,將客服人員從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對客戶、供應商的高效管理。
斗山(北京)系統集成有限公司戰略部部長姜敬花表示,引入“數字員工”不會對公司原有系統進行改造,因此不會影響系統內原數據的準確性,同時能夠將大量人力從機械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員工將精力投入到更有創造性的工作中去。
03
思考:誰該抓住“數字員工”大機遇
雖然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引入“數字員工”,但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RPA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數字員工”在各行業整體滲透率仍然較低,其中最高滲透率的銀行也不超過10%,未來“數字員工”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的“數字員工”自身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認知能力欠缺,當涉及復雜信息和非結構化數據分析時,往往需要人工干預。
痛點即機遇。來自河北師范大學的胡賀和任麗麗兩位專家認為,RPA服務提供商應借助AI快速發展的勢頭,不斷延伸“數字員工”的能力邊界,拓寬客戶市場和應用場景,利用知識圖譜、智能決策和機器學習等技術使其能應對更復雜的應用場景,同時滿足企業個性化定制需求,在制定解決方案時提供技術指導和運營幫扶,降低企業運營維護成本,進而構建行業壁壘和企業護城河。
而企業應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機遇,考量如何將“數字員工”引入企業。在自主研發和向RPA廠商定制購買兩種方案中,企業一方面應考慮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身需求來明確核心目標,從而選出適配性更強的“數字員工”來為企業服務。
出品:江蘇商報
作者:芮天舒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數字員工”滲入行業場景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