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M董事合伙人 曾振宇)
復盤投資弘璣 Cyclone
36氪:DCM 投資弘璣 Cyclone 的經過是怎么樣的?
曾振宇:DCM 在國內企業服務市場里,很早就有觀察和布局,企服也是我們的主賽道,有過很多很好的投資案例,如神策數據、UCloud 、Udesk 、上上簽、pony.ai 等。我們是在去年下半年之后開始花時間仔細觀察RPA這個賽道的。
我們覺得這個市場長期來看是好的,也有預感 RPA 在中國會比較熱。但是短期內為什么會這么熱,我覺得可能是因為 Uipath 的融資,這是一個 trigger 。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商業邏輯,覺得這個領域是可以的,然后再仔細看產品和業務邏輯,覺得國內 RPA 的時機一直存在。接著我們就看國內的 RPA 創業公司,覺得弘璣是一個比較好的對象,上半年就出手了。
36氪:選擇弘璣 Cyclone 的原因是?什么方面吸引了 DCM ?
曾振宇:首先是團隊。我覺得弘璣 Cyclone 是技術和商務能力結合比較好的,他們既有很好的技術背景,也有非常好的商務能力,有大商務 BD 團隊。產品也是對的。我們通過客戶訪談,去比較不同 RPA 的產品,覺得他們也是對的。更重要的是,發展思路也是對的。在 RPA 發展的技術路徑上,弘璣 Cyclone 無論是在技術路徑本地化、在市場的切入點還是長線的和人工智能的結合等幾個方面,都具備很好的基礎、想法都很清楚。
技術壁壘不低,更有利于中國的IT環境
36氪:中國 RPA 市場需求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這一賽道發展所依托的優勢是?
曾振宇:我覺得市場剛剛開始,今年其實才是 RPA 的概念被大家真正所認知,可以稱為元年吧。RPA 最大的兩個優勢,在中國有很強的存在前提,第一是對人工的替代,第二是弱耦合的靈活部署。
在人工替代方面,中國的人工變得越來越貴,用“軟件”取代人的趨勢,在今后會越來越明顯,而不像前幾年。
另外是部署的靈活性。并且,RPA 部署更有利于中國的軟件或是 IT 環境。中國企業 IT 歷史的 legacy 其實是很多的。各個業務之間的聯通程度更弱,割裂程度更強,不標準化程度更高,中間的 integrator 很少。
比如要打通兩個系統,一個是80年代編的,另外一個是2000年,在系統層面很難兼容,即使在不同的系統之間用 API 聯通,也非常硬,需要大量定制化接口開發,那么 RPA 的連接方式其實非常有效——用技術、用規則模擬機器人,在完全不對現有系統進行干擾的情況下,在幾個系統之間自動的切換,利用規則完成簡單工作。
另外從 SaaS 的邏輯和角度去看,RPA 比較適合按量收費的模式。中國 SaaS 企業其實在收費方面比較艱難,比美國 SaaS 公司的收入低很多,但 RPA 有點像賣虛擬人頭,很容易按照用量來部署,是很好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業務。
36氪:RPA 火起來后,常有人表示,RPA 技術并沒有技術壁壘,您的觀點是?
曾振宇:可以看到,現在 RPA 賽道里有兩類公司。一類就是以前的外包公司,包括軟件公司和人力服務公司,以及做其他各種各樣業務的,都在向 RPA 轉型。另外一類就是新的 RPA 創業公司。我們覺得要在中國做 RPA ,時機到了,但要把產品做好,其實要求挺高的。
一個是技術比較重要。把 RPA這個產品做好,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壁壘。技術壁壘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是對系統的整合的適配,因為 RPA 面臨軟件千差萬別,特別是在國內的環境,瀏覽器就會有適配很多上的問題,即使是最簡單的瀏覽器。
第二,RPA 在編程語言可視化方面,還是有挺高要求的。在怎么樣把 RPA 產品做得好、有足夠的應用場景、長期可擴展性、是否能夠建立開發者社區或者開發者生態等方面,這會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
第三,從長線來看,RPA 會與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結合,包括視覺、語義、語音等等,最遠的會到智能化決策,但是 RPA 現在遠遠到不了那一步,所以現在就把簡單重復的事干好就可以了。
所以這三項——適配、可視化和可擴展性,能不能被開發者接受,加上和 AI 結合,本身就創造出了很強的技術壁壘。
在商務上也有很多壁壘。RPA 要想為大客戶服務,還是要有大客戶企業銷售的mindset、方法論、售后體系。從傳統業務轉型的的公司,可能不一定能做得到,技術關大概率過不了。而一般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不光是技術關可能過不了,大企業銷售服務也可能搞不懂。對于早期互聯網企業來說,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業務,對企業真正的應用場景和分析有難度。所以我們選了弘璣。
36氪:您覺得國內外的 RPA 客戶有什么不同?比如使用習慣或產品偏好層面。
曾振宇:國外的客戶使用習慣會更加靈活,diy 能力更強,想要更加開放的生態,更有意愿去編程和進行二次開發。國內客戶,特別是大企業,求穩的心態還是很重要。他們希望產品是完整的、生產級的產品,效能上是可靠的,服務上是可支持的,但還沒到會去做二次開發的階段。
36氪: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項目制?公司幫他們設計部署好機器人,直接上手用就好。
曾振宇:這還不像項目制,其實是就一個接一個產品的交付,但他希望說這個機器人在我這的時候,就已經幫我調好一切,而不是給我機器人和說明手冊,客戶想要的,就是設計好的機器人,幫我做一個明確的流程,像打印銀行單據。
36氪:RPA 還是面向大客戶比較多,可用度是否夠高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嗎?因為負責采購的人不是個體的員工,很多產品面向 IT 人員。
曾振宇:我覺得還是挺重要的。RPA 的種類或者是場景其實也在變。這里是需要生態系統中的 RPA 服務廠商,如果它是通過咨詢公司賣進去的,需要這些或者說如果他是通過內部人員修改的,需要內部開發者對這件事情有足夠的了解和使用。
所以其實這就是外包公司干不了這件事情的核心原因之一。因為這本質上還是像一個編程語言。
假如你是開發者,學會了 RPA 的語言,目的是為了今后更好地解決問題。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有了其他的 RPA 的環境,你就可以在其他環境靈活使用或者修改,換句話說,RPA 在其他環境使用得越廣,我學到的知識就越有用。
而對社區貢獻得越多,也會對 RPA 的語言貢獻得越多,這是雙向加強的過程。所以重要的是,這個語言究竟好不好學,就像學 Photoshop 一樣——所以 RPA 可能需要在應用性和功能之間求得平衡。用的人越多,給 Photoshop 貢獻了越多的模板,Photoshop 就會越被世界接受,客戶選擇同類型軟件的時候,就會越傾向于 Photoshop 。
36氪:怎么看待 Uipath 70 億美元估值?有機構測算,這個市場目前只有數十億美元容量,但 UiPath 的估值比整個市場都要高。
曾振宇:市場增長和天花板遠遠沒到頭。技術的進步也會讓 RPA 變得更加易用,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因為如果視覺、語音、語義等技術都不夠好,那 AI 作為眼和腦可以理解的這個東西是有限的。另外,今后會有越來越多設備系統互聯互通,雖然可以用統一平臺接通 api 去做,效率上雖然更高,但是它是更硬的一個東西,耦合度更強、更緊密,而 RPA 其實是靈活部署的東西。(部分內容有刪節)
特別聲明:
文章來源:新三板企業家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KB1A-3nqnrqea0EXxvGsA
RPA中國推薦閱讀,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更正或刪除,謝謝。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DCM曾振宇:我們為什么看好中國RPA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