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在19年5月發布了RPA幻方圖,除了Leader象限廠家外,其他廠家多有微詞,一個核心問題就是,RPA市場發展迅猛,產品迭代更新非常快,而Gartner幻方圖評測的版本明顯滯后,無法反映產品真實形態,可能誤導潛在客戶。
故而在19年12月,Gartner推出了《RPA關鍵能力報告》,完全從技術角度評測市場主流RPA產品,作為其RPA幻方圖的補充。
Gartner挑選了10個關鍵性技術,分為核心(必須具備)、關鍵(支持RPA開發和部署)、切向(RPA相關技術),從UI集成、大規模數據遷移和強化知識員工三個方向進行評測,10項技術在3個方向上的權重有所不同,見下表:

UI集成(Integration via UI)
這個方向主要關注RPA的“無人值守”場景,評估的是在應用程序之間以一種相對特定的方式“簡單”移動數據的能力。
RPA本來就是以自動化來提高工作效率,人工干預雖然擴大了RPA的場景,但無疑降低了效率。且過多的人工干預意味著這個業務流程并不是RPA的優選場景,客戶更應該做的是先優化流程。

從得分看,Uipath一枝獨秀,以下從Automation Anywhere(AA)到WorkFusion(WF),幾乎相差無幾,包括在幻方圖上位列第四象限的Kofax、Servicetrace(ST)表現都不錯。
大規模數據遷移(Large-Scale Data Migration)
這個方向關注通過集成幾個協作組件集來在應用程序之間“整體”移動數據的能力,所需的特性與構建“API facade”所需的特性類似——有效地重用離散化的RPA自動化來完成“最后一里”的集成。
為什么Gartner強調“大規模(Large-Scale)?
坦白點說,薪資沒達到逆天水平、業務量又不大的企業用RPA收益很差,RPA真正的客戶是業務數量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只有規模化才更有可能標準化,RPA才更有用武之地。
同時,想在企業立住腳,RPA不但要考慮與“定制開發”的差異化競爭,同時也要考慮融入到企業的IT體系中,不能總以“外掛”的形態生存。

從得分看,Blue Prism(BP)、Uipath是一檔,Kofax等5家算二擋,但一二檔相差不太明顯。
強化知識員工(Augment Knowledge Workers)
這個方向主要關注“有人值守”場景,利用RPA相關產品提高RPA收集信息的效率和能力,節省知識員工的時間,從而增強他們完成工作的能力。
其中,AI能力在這個方向權重比較高,通過各種OCR/ML/NLP等技術,提高知識員工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通過OCR技術自動提取發票信息,通過NLP技術提取合同要素等,但AI目前的能力達不到完全準確,因此需要“有人值守”來干預確認。而未來,則希望通過AI將更多的“有人值守”場景轉化為“AI值守”,從而進一步提高效率。
此外,目前RPA項目普遍存在的維護成本高昂的問題,也寄希望于AI。

從得分看,WF和Kofax是一檔,AA等3家是第二檔,兩者相差也不太大。
總分
三項總得分見下:

對比一下幻方圖:

-
Uipath實至名歸,位列第一;但Leader象限的BP、AA名次下滑,AA僅位列8。
-
第四象限的Kofax、ST實現逆襲,Kofax位列第2,ST位列第4。
說來也不奇怪,這份報告是純技術向的,摒棄了商務、市場等因素,結果與幻方圖迥異也正常。
以Kofax為例,這是家有35年歷史的老牌IT公司,在企業數據采集領域享有盛名,迄今仍是這個領域的全球第一(IDC 2018數據),企業客戶超過25000家。13年就收購了Kapow(Kofax RPA前身)進軍RPA市場,16年在三菱東京銀行(MUFJ)的RPA項目是當時全球金融行業最大的項目,17年在國內某頭部IT公司的項目估計到現在也是國內最大的RPA項目之一。
技術上絕對沒的說,某金融企業曾對部分國外RPA產品做過評測,Kofax與Uipath在技術層面旗鼓相當,其大規模bots并發運行和管理能力、內嵌瀏覽器、支持跨平臺部署等企業特性甚至超過了Uipath。
問題是,Kofax有著老牌公司的通病,對新興市場的反應總是慢半拍。Gartner總結其弱項時指出,與客戶溝通不暢導致用戶體驗較差(Kofax更重視企業市場,對小客戶支持比起Uipath差得不是一點半點),缺乏對合作伙伴的培訓和指引導致對最終客戶的支持不佳(再次點贊Uipath教育學院),加上不知啥原因Gartner幻方圖評測的是Kofax在1年前發布的老版本,它處在第四象限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但對規模企業而言,上述弱項其實都不是問題,商業、市場對買家而言本就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只要廠家靠譜,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質——技術上來,我想這也是Gartner推出這個純技術評測報告的緣由吧。
題外話
Kofax是永久授權許可,而市場上絕大多數國外產品采用的是年費模式。
永久Lic起步價格小貴,而年費模式每年的價格低,入門更容易,這也是初期Uipath、AA等產品縱橫市場的大殺器。不過,RPA發展到眼下,客戶已經開始考慮TOC了,用上兩三年,Kofax的價格就有優勢了。
此外,企業決定大規模使用RPA產品時,也要考慮一下風險問題,包括供應商的生存能力,也包括政策變化導致服務中斷的風險。后一種通常被忽視了,但貿易戰中“菊廠”是有切膚之痛的,上了ECCN名單,如果分類號不是EAR99,大概率任何服務都不能買了,年付費軟件到期就不能用了,在其上的所有投入基本打了水漂,但永久Lic則不受限制,廠家可以不賣維保服務,但至少軟件本體是能繼續使用的,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保護了客戶的投資吧。
特別聲明:
文章來源:贊華軟件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38BQgzLi6oADgJnGKpkAmg
RPA中國推薦閱讀,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更正或刪除,謝謝。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PA中國 | RPA全球生態 | 數字化勞動力 | RPA新聞 | 推動中國RPA生態發展 | 流 > 解讀19年12月Gartner的《RPA關鍵能力報告》
熱門信息
閱讀 (14728)
1 2023第三屆中國RPA+AI開發者大賽圓滿收官&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3753)
2 《Market Insight:中國RPA市場發展洞察(2022)》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閱讀 (13055)
3 「RPA中國杯 · 第五屆RPA極客挑戰賽」成功舉辦及獲獎名單公示閱讀 (12964)
4 與科技共贏,與產業共進,第四屆ISIG中國產業智能大會成功召開閱讀 (11567)
5 《2022年中國流程挖掘行業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 RPA中國